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形成了四处自成体系的文化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淮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江汉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太湖文化区,其中海岱文化区的范围以泰山为中心,包括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⑴。胶东半岛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是山东半岛的主体。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一方千百年来令人为之神往的土地,因常现海市奇观,故有“仙境”之美誉,在旧石器时代,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了。
一、蓬莱旧石器时代(约30000年前—约10000年前)
山东旧石器文化最早的遗存是沂源猿人,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中期,大约与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时,距今约30—40万年。约30000年前,蓬莱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居住了。1988年9月15日的《光明日报》报导:长岛县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先生初步鉴定,化石距今3万年左右;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在胶东地区的蓬莱、长岛和海阳县,发现一批打制石器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这批遗存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据地质、海洋部门研究⑵,在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渤海曾三次海退,分别在60000年前、33000年前、12000-15000年前。由此可知,大约3万年前,蓬莱和长岛之间是陆地相连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就已经在蓬莱大地上繁衍生息了,从而开创了蓬莱历史的篇章。
二、蓬莱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约4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标志应是筑房定居的开始,石工具的进一步磨制,谷物的种植,家畜的饲养,制陶术的发明和纺织术的出现⑶。从新石器时代起,蓬莱地区的原始文化得到了重大发展,蓬莱先民从事农耕、狩猎、捕鱼和采集,把村落建造在河边阶地或滨海地带。
(一)蓬莱新石器时代遗址
1、紫荆山遗址
紫荆山遗址位于蓬莱市第一中学内,其西、北两面傍海,金沙泉从紫荆山东侧流过,紫荆山是一个三面环水的站小山丘,遗址就坐落东南山坡上。这一地带曾被当地群众称作“乱葬岗”。紫荆山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30000平方米。1963年10月,山东省博物馆曾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紫荆山遗址的上层文化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其下层遗存是大汶口文化。这次发掘发现了典型龙山文化与彩陶为特征之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使我们了解到胶东半岛上两种原始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在典型龙山文化之前,这里早已有使用彩陶的人们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海滨土地上。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探讨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年代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2、南王绪遗址
南王绪遗址位于蓬莱市北沟镇南王绪村南高台地上,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南王绪遗址东、北、西面均为断崖,原始文化堆积层厚0.3—3.2米。北侧断崖发现原始居住面,炕坑、柱洞、墓葬、石棺、灰坑及人骨清晰可见。
3、刘家沟遗址
刘家沟遗址位于蓬莱城东20里处的刘家沟村。整个遗址分布在刘家沟村西的高台地上,总面积为10万平方米。遗址土壤呈灰褐色,文化层厚1~1.5米,1978年对该遗址清理时,发现了鼎足、陶鬶、石斧、石镰等文物。陶器中以黑、灰色陶为主,红陶较少,其中以无流陶鬶较为独特、珍贵,曾参加山东省文物考古陈列展。
4、其它新石器遗址
①大仲家遗址位于原蓬莱市大季家镇大仲家村。
②范家遗址位于蓬莱市刘沟镇范家村。
(二)蓬莱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性质
1﹒1 后李文化时期(约8400年前—约7700年前)的社会经济
在后李文化时期,蓬莱先民已经进入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但聚居规模比较小,人口密度不大。建筑技术比较进步,聚落有一定布局,房屋面积较大,结构比较合理。房屋均为较浅的半地穴式,地面和墙壁多用火烧烤,用以防潮和提高耐用性。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但是渔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家畜饲养业已出现,饲养对象主要是猪和狗。各种原始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有制陶、制石和制骨、制蚌等。制陶业尚处于初期阶段,而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制作水平要更高些,磨制技术运用相当纯熟;器形基本形制已经定型,如石斧、石锛、骨锥、骨笄等⑷。
1﹒2 后李文化时期(约8400年前—约7700年前)的社会性质
蓬莱地区的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也比较少,没有或很少有剩余财富,贫富分化还没有产生,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2·1北辛文化时期(约7300前—约6100年前)的社会经济
蓬莱地区的农业较后李文化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生产工具中的农业工具比重加大,种类增多,新出现了石刀、石镰、蚌铲、蚌镰等。农业的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带动蓬莱地区家畜饲养业的迅速发展,饲养家畜主要是猪。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石器制作数量增多,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占据主导地位。骨器制作相当精细,绝大部分为通体磨制。陶器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掌握了淘洗技术,生产出质地细腻的泥质陶器;发明了陶轮,使陶器器形更加规距;陶器烧成温度明显提高,烧成的陶器变得结实耐用。陶器种类增多,复杂程度加大,还出现了彩陶。
2·2北辛文化时期(约7300前—约6100年前)的社会性质
蓬莱地区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均占有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多,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单位开始出现,整个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⑸。
3·1大汶口文化时期(约6100前—约4600年前)的社会经济
蓬莱地区的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业
农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农具主要有石铲、石镰、石刀和角锄、牙镰、牙刀,石器多经磨光,刃部锋利,有的还穿孔。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
(2)家畜饲养业
在这一时期的早期阶段已达到较高水平,中、晚期阶段尤为发达。家畜种类有猪、牛、狗、羊和鸡,被广泛地饲养,其中猪是蓬莱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是家畜饲养业的主体,在整个家畜饲养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家禽饲养业发展迅速,提高了蓬莱先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成为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家畜家禽饲养业也成为当时居民综合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渔猎业
渔猎业已经相当发达,是蓬莱先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农业、家畜饲养业的有益补充,捕捞对象主要是鱼类和蚌、贝类,捕捞技术主要是以网捕鱼和垂钓、鱼镖刺鱼。
(4)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了,成就最突出的的有制陶业、制石制玉业、制骨制牙业,以及建筑、纺织和木材加工等。
①制陶业是蓬莱先民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陶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陶器制作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准。早期阶段,已经出现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人,陶器制作以手制为主,同时采用慢轮修整技术,使陶器的规整程度大大提高。陶色以红陶最多,彩陶较发达。纹样种类繁多,如花瓣纹、圆点、勾连纹、八角星纹等,色泽鲜艳,图案布局严谨,线条明快流畅。中期阶段,制陶技术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出轮制技术,它极大提高了陶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陶器烧制技术多样化。在红陶为主的基础上,黑、灰陶数量增多,并逐渐占据优势,器物种类也较早期有所增加。晚期阶段,陶器生产有了更显著的进步,轮制技术逐渐推广普及,诸多大件陶器已采用拉坯成型的快轮技术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大为提高。黑、灰陶已占据绝大多数,并出现薄胎黑陶和白陶。
②玉、石、骨、牙器加工业。玉器加工采用切割、雕琢、钻孔、抛光等工艺。打制石器数量锐减,石器制作较为精致,磨制技术得到广泛运用。骨、角、牙器制作工艺水平高超,成就突出。
③其他手工业部门。木器加工初具规模,加工木材的工具形态已经定型,主要是斧、锛、凿三类。编织业是蓬莱先民的一种家庭副业,陶器上盛行编织纹图案旁证了编织业上相当发达的。
3·2大汶口文化时期(约6100前—约4600年前)的社会性质
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达1500多年的时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这一期间,蓬莱地区的社会经济也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早期阶段(约6100年前—约5500年前),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一是出现了家族墓地,二是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三是男女社会分工已十分明确,双方的地位随之产生变化,男子在生产活动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蓬莱地区初步完成了氏族所有制向家庭所有制的转化,私有制经济成分已经超过公有制。
中期阶段(约5500年前后—约5000年前),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财富空前增多,家庭私有制已经巩固,部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许多战俘沦为奴隶。
晚期阶段(约5000年前—约4600年前),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中期阶段产生的阶级对立已经到处可见,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业已经产生,出现了图象文字,蓬莱地区进入了文明社会初期⑹。
4·1龙山文化时期(约4600前—约4000年前)社会经济
龙山文化时期,蓬莱地区社会经济包含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是名副其实的综合经济。
(1)农业
农业在文化经济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蓬莱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主要种植粟、黍和水稻等农作物。1980年秋在栖霞杨家圈遗址龙山文化灰坑中发现过粟、黍和稻谷的痕迹。生产工具主要有石质的铲、斧、长方形双孔石刀、石镰和蚌壳制作的蚌镰等。另外,还有许多石质的锛、凿等木器加工工具。
(2)家畜饲养业
龙山文化时期,猪、狗、牛、羊、马和鸡六种主要畜禽已经具备,养猪在蓬莱先民家畜饲养业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蓬莱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以养猪为主,兼养狗、牛、羊、马和鸡的家畜饲养业,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既可以稳定地提供肉食,丰富蓬莱先民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供人驱使,成为当时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渔猎业
捕鱼、捞蚌是蓬莱龙山文化时期渔猎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坠、鱼钩和鱼镖等。渔猎业既可以补农业经济之不足,也是蓬莱先民改善物质生活,提供高质量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渔猎经济的地位不断下降,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一种补充经济成分。
(4)手工业
农业的发达促使社会分工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蓬莱地区的手工业也空前繁荣起来。
①制陶业。陶器制作是成就最为突出的手工业部门,一是技术先进,陶器生产普遍采用快轮技术,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陶器外型规整,厚薄均匀,棱角分明;二是工艺合理,陶器原料均经过特殊处理,并根据器物用途的不同配制不同比例的原料。三是烧制工艺复杂,最能代表山东龙山文化制陶水平的是蛋壳陶高柄杯,这种器物均细泥质黑陶,不含杂质,不使用羼和料。器壁一般厚0.5毫米,重50-70克,且陶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因而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的赞誉,堪称稀世瑰宝。四是器形型式繁杂多样。
②玉、石、骨、蚌器加工业。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水平较高,加工程序比较复杂。石器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根据工具的不同性能要求选择石料,二是石器制作强调实用性,三是器物形态定型化。骨器数量较多,类型没有大的变化,整体水平下降。
③其他手工业部门。在龙山文化文化时期,首先建筑技术成就比较突出,一是出现城防设施,二是房屋建筑技术。其次出现冶铜业。再次纺织业发达,主要表现在纺线工具(纺轮)数量多,式样复杂⑺。
4·2龙山文化时期(约4600前—约4000年前)社会性质
龙山文化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它以冶铜业的出现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各种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使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当时社会上一些有特殊地位的人,利用手中已有的地位和权力,占有大量财富,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的不平等。这种分配的不平等,加速了贫富的两极的分化,产生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逐渐形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这一时期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以及阶级和等级分化等均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于是产生了植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山东龙山文化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⑻。
参考文献:
(1)(4)(5)(6)(7)栾凤实:《东夷考古》。
(2)赵希涛等:《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3)袁俊杰:《关于新石器时代特征与标志的几点看法》。
(8)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与古代文明形成研究》。
蓬莱 董韶军 董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