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蓬莱水城在沿革变迁上,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蓬莱水城作为一个港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衰落的曲折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漫长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
1、登州海湾(约15万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约6千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在现蓬莱市区西部、西北部相对低洼区域形成了一处半封闭的天然海湾,它西北傍丹崖山和田横山,西南靠紫荆山,南邻庙山,东南依高台地,构成了三面环丘陵,一面临大海的地理形势。庙山西侧的两条河流——黑水和密水,由南向北汇合后形成水量较大的河流,由东南面注入海湾,再向北流入大海,成为海湾的主要补给水源。现蓬莱市区石岛村所在地地势较高,曾为海湾东部的一个小孤岛。据初步推测,整个海湾面积约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由于当时尚未发明文字,海湾没有确切的名称,我们暂时将之定名为“登州海湾”。登州海湾水体较浅,水深一般不超过5米,北部、西部相对较深,东部、南部相对较浅。其中,在现蓬莱市区西北部的振扬门以西的水城南城墙中段至安全局大楼附近一带,水深达10米左右,是登州海湾水体最深的地方。登州海湾水生生物比较丰富,拥有多种鱼类和贝类,可为周边原始人类生活提供食物来源。登州海湾东西地势低矮平坦,中间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开阔水域,地形隐蔽,条件优越,是一处适合开展海上活动的优良天然海湾。
登州海湾的产生与山东半岛、渤海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山东半岛、渤海在地质史上属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新生代第三纪上新世末,现代山东半岛形成。第四纪以来,山东半岛地壳一直比较稳定,与现代几无差别。大约15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末,海平面上升,海水从渤海海峡大量涌入,形成现代渤海。伴随山东半岛、渤海的先后形成,登州海湾随之产生,距今大约有15万年的历史。当时,气候因素对登州海湾的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塑造登州海湾“形象”的绝对主力。第四纪是全球气候剧变的时期,冷热更替频繁,先后出现了4次亚冰期和3次亚间冰期,登州海湾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距今约10万年前,中国第四纪大冰期的最后一次冰期----大理亚冰期开始,气温急剧下降,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0℃。冰期极盛期时,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由于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海退,其中最大一次海退发生在约2.5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下降了140余米(2)。渤海、黄海和东海大部分海底裸露成陆,形成辽阔的陆地平原。登州海湾由“沧海”变“桑田”。约1.5万年前,气温上升,冰雪消融,海水逐渐回升。约1.2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结束,地球进入全新世冰后期。在此后1万多年里,世界气候仍然是寒冷和温暖交替出现,但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从约1万年前起,开始了冰后期的升温期,海水经渤海海峡进入渤海(3)。随着气候转暖,气温升高,海平面随之上升,出现了大范围的海侵。8000年前,海平面升至接近现在海平面。登州海湾由“桑田”变“沧海”。7000年前,海平面达到现在海平面位置,构成现代海岸线的基本轮廓。6000年前,海侵达到最大程度,比现在海平面高出约2----5米,海水一般深入内陆平原2公里左右。登州海湾达到了最大水域范围,主要分布在现紫荆山街道办事处大楼以北,蓬莱市第一中学以东,鼓楼迤北至石岛村外围、再至护城河入海口附近一线以西地区。蓬莱阁北断崖上存留的海蚀洞,高出现在海平面约3米,很可能是当时最高海面时形成的侵蚀地貌(4)。
2、古登州港[前登州港](新石器时代晚期——707年)
随着时代的推移,地理环境的改变,登州海湾的范围大为缩小,海湾东部、南部因水体较浅而逐步成为陆地。至5000多年前,海湾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现蓬莱市区西部北段、西北部。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因素对登州海湾的变迁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约5500年前,地球上开始了冰后期的新冰期,气温较大幅度降低,海水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于两极地区,海洋水位逐渐下降。据国内外专家推算,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大约在2----4米(5)。登州海湾也不例外。约5000年前,气温上升,海平面回升。纵观中国近5000年气候,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冷的波动式变化过程,平均气温的升降幅度相对较小,一般在2℃左右。3000年以来,中国大地出现了一系列冷暖交替,先后有4次明显的寒冷期,其最低温度分别出现在前1000年前后(商末周初)、400年前后(六朝)、1200年前后(南宋)、1700年前后(明末清初),在这4个时期之间的秦汉、隋唐和元朝分别为温暖期(6)。气候的波动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不大,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上下小幅度浮动。约800年前,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现代海平面位置(7)。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原始人类开始对海湾加以简单利用,已经具备了港口特点,理应列入港口发展范畴。因唐朝初期以前的文献并没有记载港口的名称,我们暂时将之命名为 “古登州港”或“前登州港”。
原始人类利用古登州港停靠船只、进行海上活动起源甚早。据考古发掘资料,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半岛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长岛县、蓬莱市等地的考古发现(8),即是明证。通过对胶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辽东半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的比较研究得知,约5、6千年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古登州港,从事海上活动。最初的海上交往,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山东半岛首先和庙岛群岛开展海上交流,以此为桥梁,随之与辽东半岛进行海上交流,古登州港成为山东半岛向辽东半岛传播先进原始文化的中转站。进入阶级社会特别是汉代以后,随着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加深,古登州港逐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港。同时,古登州港又是开展海上军事活动的重要起讫港,西汉、隋、唐初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用兵,大多由古登州港发兵,古登州港在关系战争胜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登州港(707——1913年)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港口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621年,唐政府在山东半岛设立登州行政区。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县迁至蓬莱县,蓬莱县隶属登州,港口遂正式称为“登州港”。随着蓬莱城的不断建设,人口急剧增加,致使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人类活动对登州港的影响愈加明显,逐渐成为主导控制因素。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植被逐渐稀疏,河流含沙量增加。流入登州港的黑水、密水两条河流,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直接注入港口,加快了港口的自然淤积过程。登州港三面为山丘环绕,在自然界风化、侵蚀和搬运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坡积物,逐年流入港口,日积月累形成沉淤。明清时,在登州港周围修建兵营、火药库,建立官署、寺庙,驻扎军队。清朝后期(咸丰年间),居民开始入住港口,建筑工程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断抛入港中,造成了人为淤积。面对日益严重的淤积问题,明清封建政府制定了一些减淤的强制性措施,组织人员多次清淤,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登州港呈日益缩小之势,唐朝初期,港口约有40万平方米,为登州海湾面积的约三分之一。原在海湾里的石岛村,早已露出了水面,与周围的陆地连为一体。后来,在修建蓬莱县城城墙时,还来此大量取土。唐、宋时期,为抵御东北风浪的侵袭,将丹崖山向东延伸的土山丘(后称平浪台)加高拓宽,并由此向南大量垫土围港,也客观上造成了港口的缩小。大约到元朝后期,港口缩至近30万平方米,仅仅分布在现蓬莱市区西北角,其范围在蓬莱城下水门至紫荆山山脚以北,来宾桥至丹崖山下以东,迎仙桥、葫芦头至海口以西的区域,与现在水城规模相差无几。
(1)刀鱼寨:宋、辽对峙期间,1042年,北宋政府在丹崖山内侧,顺势围以防卫栅栏。由海边向南延伸,又折向东转北,再回到海滨,筑起马蹄形口门朝东的沙堤围子,中间是画河流入的海湾,构成水寨式港口,因港内停泊外形酷似刀鱼的战船而得名为“刀鱼寨”。 以刀鱼寨的落成为标志,登州港的港口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繁华的商港逐渐变成了威严的军港。“刀鱼寨”为后来“备倭城”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备倭城:明朝,登州港的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376年,明政府在宋代“刀鱼寨”旧址处疏浚扩展,环筑土城。“北砌水门,引海入城,名新开口。南设关禁,以讥往来(9)。” 1408年,在此设备倭都司府(水师帅府),称“备倭城”。因城内有海水,俗称“水城”或“登州水城”。1596年,在土城墙面砌以砖石,实现了城墙由夯土结构向砖石结构的转变。在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增加防御设施。整个水城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海港设施,以港池为中心,包括防波堤、平狼台、码头、水门等;二是陆地设施,有城墙、炮台、陆门、营房、官署、灯楼等。城墙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城墙720米,西城墙850米,南城墙370米,北城墙300米,周长2200余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遂成今日之规模。城门建有2座,北曰水门,又名天桥口,是港池通往海上的唯一通道。南曰陆门,即振扬门,供车马行人之用。港池名曰小海,小海是水城的主体,位于水城中心地带,面积约65000平方米。南北长约650米,北部较窄,南部较宽,南部最宽处175米,北部最窄处仅35米,一般宽度为100米,周长约1600米。至清朝初期,对水城进行了多次修缮,增加炮台、战船等设施,登州水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
唐至宋朝初期,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登州港是中国对外开展政治邦交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又是中国北方对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主要通商口岸,号称中国北方第一商港,为促进中国与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贡献。宋朝中期以后,通过海防工程建设,登州港已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军事港口之一,是北宋与金、辽国开展军事谈判的重要通道。明、清两代,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登州港的经济贸易功能日趋减弱,军事功能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作战防御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
4、蓬莱水城(1913年至今)
1913年1月,民国政府取消府、州建置,各地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4月,废登州府。“登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退出历史舞台。“登州港”之名称,也随之消失。从此,“蓬莱水城”取代“登州港”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蓬莱水城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军事基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1982年,与蓬莱阁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蓬莱水城的发展轨迹大致为:登州海湾——→古登州港(或前登州港)——→登州港 [其中包括刀鱼寨——备倭城、(登州)水城]——→蓬莱水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天然海湾只是为蓬莱水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天然海湾,蓬莱水城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天然海湾一旦被原始人类认识利用,能动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就进入了港口的行列。原始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行为,是港口产生的最根本因素。据此,我们认为,蓬莱水城与登州海湾、古登州港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登州海湾是蓬莱水城产生的源头,古登州港是蓬莱水城历史的开端,距今已有5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东部沿海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第 1 2 3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