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蓬莱水城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以刀鱼寨的落成为标志,登州港的港口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繁华的商港变成了威严的军港。刀鱼寨成为北宋京东地区主要的军事港口,当地驻军成为北宋军队中最大的水军。在宋辽长期的对峙期间,登州域内没有发生较大规模战事,局势比较稳定,无疑与刀鱼寨港口基地建设、登州水军实力增强和海防体系日趋完备有着直接关系。
    元朝后期开始,倭寇猖獗,大肆骚扰包括登、莱州在内的中国东部沿海。元政府在此“立分元帅府,提调登、莱、宁海三州三十六处海口事”(15),又在沙门岛设沙门岛巡检司,派兵驻守,作为元军的海防重地。


    3、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成为反对外敌侵略和维护北方领土完整的铜墙铁壁。明朝实施大规模的海防改造工程,登州的海防建设达到了顶峰,登州港的军事作用远远超过了前代,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军港。1376年,登州升格为府,扩大管辖区域。明太祖采纳登州卫指挥谢观的建议,在宋代刀鱼寨旧址疏浚扩展,环筑土城,设南(陆门)、北(水门)二门。1408年,在此设备倭都司府(水师帅府),称“备倭城”,俗称“水城”(或登州水城)。改画河河道环绕水城南、东两面,向北入海,形成天然护城河,为水城增加了一道军事屏障。城围港,水绕城,进可攻,退能守,水城堪称中国古代军港的楷模之作。城门少,是因水城以军事防御的面目出现,无须多设,这也是其布局的独到之处。1596年,登州卫总兵李承勋加固土城,墙体砌以砖石,增设敌台、炮台等设施,登州港成为我国北方最主要的海防要塞。明政府还在军港附近海岸要害之处,修建城寨、烽火台、碉堡、烽堆等军事设施,与登州港连为一体,增强了防御能力。军队建设日臻完善、严密,明朝海防实行卫所建制,每个卫有官兵5600人。山东所设卫所分归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等三营管辖,登州营负责防卫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明成祖以后在山东都司增建有21个卫所,登州府辖有登州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宁海卫等,登州卫居于这些卫所的突出位置。按照明朝卫所编制,在登州卫备倭城常驻军队4000余名,战船50艘,是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海上军事力量。至明朝末期,为抵御清军而扩充登州驻军,增至水陆军8000余人,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军事防御体系。这样,备倭城与其外港——沙门岛、砣矶岛至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共同构成了一道南北军事防线。登州既是北方抗倭前哨,又是援朝抗日堡垒,也是援辽抗清基地,在保卫国家北方边疆,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民族英雄、军事家戚继光出任登州指挥佥事,指挥3营24卫所军队,负责山东沿海各地的抗倭事宜。在两年的抗倭斗争中,他充分利用军港的有利地势和良好设施,4次击败倭寇对蓬莱沿海地区的袭扰,成为中国沿海各省抗倭最成功的地区之一,为保卫祖国边疆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1630年,科学家徐光启、登莱巡抚孙元化等官员聘请葡萄牙人为炮师,于登州组建了国内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陆战队----登州火炮营,在皮岛之役中以少胜多大败后金军队,成为中国应用西洋火器技术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昙花一现,但对中国古代兵器的改进、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清朝初期,登州港仍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军事基地,驻扎着一定规模的军队。虽然军队数量不及明朝,但是军事设施和装备均有所加强。1644年,在登州港设立水师营,“领以守备、千总等官,沙唬边江船十三只,水兵三百八十六名,驻扎水城,分防东西海口”(16)。1704年,在登州水师营常驻水军1200名,战船约20艘。同时,增炮台,添火炮。同年,登州水师营分为前、后两营。前营移驻胶州,巡哨南海,后营仍驻登州港,巡哨北海。1714年,裁去登州水师后营,分为南、北两汛。据《清史稿》载,雍正一朝,南、北两汛官兵、战船数量均有大幅度增加,达到水军2200余名,战船70艘。1736年,增设成山水师营。嘉庆年间,从广东调来2艘大型战船,编为登州1号、登州2号,补入水师营,增强了军事力量。1842年,因北汛洋面辽阔,巡防不力,增设游击一员,改为水师后营,驻登州港;改北汛守备为游击中军,守护长山岛。1850年,添设文登水师营。1873年,又将三营调整为登州水师营、荣成水师营。通过一系列调整军事布局和军队配置,大大增强了军事攻防能力。其中,登州水师营设军官15名,军队400余人,战船数十艘,巡防东至荣成成山头,西至武定营大沽河交界,北至北隍城岛屿附近约1770里的辽阔海域,保卫祖国沿海的安宁,保障南北航运的畅通。


    毋庸讳言,从明朝起,登州港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北方扼山东、辽东半岛海域最主要的军事港口和作战防御基地,用以停泊战船、补充给养、训练水师、出哨巡洋和抗击外敌,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参考文献:
(1)栾丰实.东夷考古[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2)刘敏厚.晚第四纪海面变化[C],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85.
(3)王青、李慧竹.环渤海环境考古探讨[J],辽海文物学刊,1992(1).
(4)王锡平.从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看海岸线的变迁[J],海洋科学,1985(2).
(5)赵希涛等.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2).
(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7)袁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赵济.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M],海洋出版社,1992.
(8)山东长岛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N],光明日报,1988,9,5.
李步青.东蓬莱县发现打制石器[J],考古,1983(1).
(9)增修登州府志[Z],城池.
(10)宋应昌.重修蓬莱阁记[Z],蓬莱县续志,卷12,艺文志。
(11)陈钟盛.建豫济仓记[Z],蓬莱县续志,卷12,艺文志。
(12)(14)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Z],重修蓬莱县志,卷12,艺文志。
(13)登州府志(清顺治)[Z],卷2,山川。
(15)元史[Z],卷43,《顺帝纪五》。
(16)山东通志[Z],卷114,兵防制第八·兵制一。

28365-365cim 董奕

 

 

 

1 2 3 4

   

 


   
版权所有:28365-365cim
鲁ICP备05018629号
地址:蓬莱市钟楼东路1号
   
   
电话:0535-5642958
邮编:265600
邮箱:pldag@plda.gov.cn